所以其實每個人的心裡都有同理心的。是這個意思嗎?
在看電影、影集、連續劇的時候通常會把自己投射到劇中的角色,可能是把自己當成劇中人物去理解他的行為,或遭遇。當有某些情節相似的時候,這種投射就會更深入。如果情節符合自己的美好經驗或幻想,可能就會延伸為喜歡這部片,如果是負面經驗,也許帶來更大的震撼。
在這種投射的時候,不外乎是wana to be, or to be with.
我通常不追星的。或許是因為很難在檯面上的明星或人物身上找到我想要的樣子。他們很難引起我的興趣,通常我會給一句話,很可愛,很帥,或者是很會唱歌。諸如此類的一句comment,總沒興趣去follow up。也許我是在找尋某種特殊的氣質,也或許是在投射某一部份的自己。
我在星光大道看到戴安娜。雖然室友一直指著他說跟我好像,雖然其實我一點也不覺得,而且覺得人家明明就很帥,說自己像真是有點厚顏無恥。我就真的開始一直follow他的演出。(是,我就是愛看帥妹。)
在他今天第三次失常之後,接著我還是繼續看星光的其他參賽者。平心而論,其他參賽者的表現真的穩定、優秀。但某種程度上仍然無法引起內心的共鳴。當我看著其他人的演出,忽然驚覺,What am i looking for?我在他們身上尋找的是某種我所認同的氣質。
很喜歡他"被遺忘的時光"跟"女人花"這兩次的表演,真的是光芒四射。但很可惜後面幾次就都弱掉了。也許是自己也迷惘了?也許是陷入瓶頸?也許是自己給自己太大壓力?不自覺就開始替他設想了。這到底是在怎樣。
也許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知道越多"故事",就越會漸漸的喜歡上某些這類遙不可及的人物吧。也許就是這樣,遙不可及就也不那麼遙不可及了。
August 31, 2007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0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